日本人破防了!聯合國審議中日琉球主權,11月9日,日本知名右翼媒體《產經新聞》刊發社論稱,有關言論“無法接受”,還揚言要讓“中國政府撤回言論”。2025年10月9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一場審議會議上,出現了一個讓日本媒體“瞬間炸鍋”的詞:沖繩原住民。中國代表在會上正式提出,日本右翼媒體一聽立馬“破防”,時隔一個月後發文。這直接戳到了日本長久以來最忌諱的歷史軟肋:琉球群島的主權歸屬。這塊面積4600多平方公里的群島,今天叫沖繩,歷史上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名字和命運。沖繩曾是一個擁有完整王室制度、對外自主通商、文化深受中華影響的獨立政體——琉球王國。從1372年接受明朝冊封開始,琉球就與中國保持了超過五百年的宗藩關係。琉球國王用的是中國年號,寫的是漢文奏章,甚至連外交禮儀都按中國方式來辦,這種密切關係一直延續到19世紀後期。直到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發動所謂“琉球處分”,直接出兵,廢除琉球王國,強行設立“沖繩縣”。日本明顯的武力擴張使得琉球民眾多次上書抗議、請求恢復舊制,但在日本鐵腕政策下,逐漸被壓制。二戰結束後琉球就理所當然成了日本的一部分?真相沒這麼簡單。早在1943年的《開羅宣言》中,盟國就明確提出,日本必須歸還“以武力或貪欲攫取的一切土地”,琉球,正是其中之一。《波茨坦公告》第八條也規定,日本主權將僅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和盟國決定的其他小島。問題就來了:琉球這麼大一片地方,真的是個“小島”嗎?1946年,盟軍最高司令部發布677號訓令,將琉球明確排除在日本行政範圍之外,隨後,美國以“託管”的方式對琉球實行軍事佔領,一佔就是27年。直到1971年,美日簽署所謂《歸還沖繩協定》,才把琉球的“施政權”交還日本。但這裡的關鍵詞是施政權,不是主權,換句話說,誰來管理歸日本,但主權歸屬到底歸誰?文件裡一句沒提,留下這麼個懸案。被吞併之後,日本政府就開始對琉球實施全方位的“同化工程”:禁止琉球語,強推神道教,改寫歷史課本……一句話,把琉球變成“徹頭徹尾的日本”。但文化的根不是那麼容易拔掉的,即便在今天,沖繩人對自己的認同依然複雜。他們說的是日語,但很多家庭還保留琉球方言,他們拿著日本護照,卻常年被當作“外地人”看待。更讓沖繩人難以接受的,是美軍基地的“壓頂”,沖繩面積只佔日本國土的0.6%,卻承載了70%以上的駐日美軍專屬設施。飛機噪音、環境污染、性侵案件、交通事故……幾乎每一項社會問題,都與美軍基地有關。2019年,沖繩舉行公投,近八成民眾反對在邊野古新建美軍基地,但日本中央政府一句話,照建不誤。這一次中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沖繩”,並不是偶然。用“沖繩原住民”這一說法,實際上是把琉球問題拉回到了國際法框架下,尤其是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的範疇。這部宣言明確指出,原住民族有權享有自決權、保留文化、保護土地與資源。如果琉球人被界定為“原住民族”,那麼他們就有資格要求更高層次的自治,甚至理論上的獨立。這就是日本最忌憚的地方。《產經新聞》的社論看似義憤填膺,實則是色厲內荏。因為一旦“沖繩原住民”這個標籤被國際社會認可,那接下來的問題就不是“搬不搬基地”那麼簡單,而是“這片土地到底是誰的”。事實上,琉球獨立運動從未消失。從伊波普猷在大正年間的自治呼籲,到今天仍在活動的“琉球獨立共和黨”,再到聯合國原住民論壇上多次出現琉球代表的身影,沖繩人的聲音從未真正沉默。幾乎近一半的沖繩居民希望實現更大程度的自治或重新審視現有體制,這不是情緒宣洩,而是現實焦慮。日本右翼媒體的“炸毛”,不僅說明他們對琉球問題心虛,更反映出一個深層邏輯:他們害怕國際社會重新審視這段歷史。如果只是國內爭議,日本政府還能按下不表;但一旦在聯合國被正式提出,就是國際法層面的議題,迴避不了、搪塞不了。中國這次的表態,不只是外交語言,而是一種議程設置,它把琉球問題從“地方治理”重新拉回到“主權歸屬”的高度,讓歷史懸案曝光在聚光燈下。對沖繩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重新被聽見的機會;對日本政府來說,這是一次被迫面對歷史的提醒。琉球問題不會因為一次發言就定論,但日本想一直當作“既成事實”蓋過去的算盤,怕是打不響了。歷史的賬,總得有人來清,這個秋天,在聯合國的會場上,風向開始變了。這場因一句“沖繩原住民”引發的外交風波,不是孤立的插曲,而可能是未來東亞主權話題的新起點。日本若真有自信,就該拿出歷史和法律證據,而不是靠一篇社論喊話中國閉嘴,被遮住的歷史,終有被翻開的那一天。信息來源:中國代表批日本歧視沖繩人等原住民,日媒破防2025-11-10 ·觀察者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