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美食,還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問外省的同學,你們那裡著名的小吃是什麼?有沒有什麼特產可以推薦給我們的?
到時候去你們的省份旅遊,大家都處於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可是也有一些東西,比如生活方面的文化和風俗,是其他省份的同學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的。
這也正常。可是當我們走入工作崗位,必須得入鄉隨俗的時候,還能保持那種我行我素的狀態嗎?
“學校給老師喝胡辣湯,居心何在!”同行順勢吐槽:已經得甲亢了!
說到河南的美食真的是多到數不勝數,可是我們不能要求每一位同學都喜歡當地的美食,畢竟他們也來自不同的省份。
有一位河南的老師卻忍不住了,在河南當地的學校任教,他應該是本地人的可能性會比較大。可是他卻痛斥起了學校的一個行為,就是為老師們供胡辣湯。
胡辣湯有什麼錯呢?看看這位老師是怎樣吐槽的吧,他說學校餐廳有教師窗口,每天中午都特供胡辣湯。
但是要知道這個時候老師是什麼狀態呢?他們上午一連上了四節課都口乾舌燥,嗓子都發炎了。而胡辣湯又是一種顧名思義又糊又辣的湯。
況且喝了之後感覺會糊在喉嚨上,讓老師的這種生理不適感達到了極致。所以他覺得學校真的是居心何在,難道是故意要害老師嗎?
而且這種情況也確實造成問題了,目前他們一個辦公室就已經有三四個老師嗓子發炎了,很難不懷疑這是不是胡辣湯的錯。
另一位老師說的就更加聳人聽聞了,他在江蘇,他說他那邊的學校每天給老師做菜的時候,特別喜歡放紫菜、海帶一類的東西。
這些海產品倒沒有什麼問題,而且營養豐富。可是他卻發現當體檢的時候,全校2/3的老師都有甲狀腺方面的問題,比如甲亢什麼的都特別嚴重。
而這是否也跟學校一直提供紫菜、海帶有關?而學校還沒有意識到一直給老師這樣,那不就是加重癥狀嗎?這反而是害了老師,而不是給老師提供福利呀。
但話說回來,如果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學校的初心真的會是害老師嗎?
恐怕不是的。河南的學校特意為老師窗口特供胡辣湯,多半是覺得這是本地特色、是暖心暖胃的家鄉味。
江蘇那邊常做紫菜海帶,估計也是看重它們便宜又營養,想為老師補充微量元素。這些行為背後,藏着的其實是一份笨拙的關懷。
就像家裡長輩總做他們認為有營養的菜,哪怕你吃到膩,他們也只是想對你好。 問題出在哪呢?就出在用心和用腦之間那一點點距離。
學校後勤部門可能光想着給老師福利,卻忽略了老師真實的工作狀態和身體需求。
就像送禮物,不是送你覺得好的,而是送對方真正需要的。一旦缺少溝通、缺少換位思考,善意就容易跑偏,甚至被誤解成故意折騰人。
老師們感到不滿完全正常,但如果我們直接把學校的初衷定義為居心不良,那也確實有點傷人。與其在辦公室里越說越氣,不如換一種方式去表達。
說到底,老師與學校之間,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應該是互相關照、彼此體諒的自己人。
我們渴望被理解工作的辛苦,學校也需要被看到那份或許不完美、但真實存在的關心。只有把埋怨轉化成溝通,把誤解轉化為體諒,這份關係才能真正暖起來。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